【記者王懷文/新北報導】
國立臺灣圖書館(二十二)日表示,為保存為數眾多臺灣舊籍文獻史料,多年來致力以豐富的臺灣學特色館藏支援臺灣史課程教學。今年規劃主題為「地方產業-尋常滋味」,南區場日前於臺南七股展開,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蔡昇璋老師,帶領學員走訪七股鹽山、北門鹽田,訪問累積在這片土地上的白金鹽記憶,透過解說臺灣鹽業歷史、文化與產業發展,讓我們對臺灣製鹽有更深刻認識與接觸。
鹽,為不可或缺營養元素,同時增強食材的鮮甜以豐富其風味。臺南七股、北門,自古為臺灣重要的天日曬鹽場,蔡老師提到日本時代因應工業用鹽需求增加,於各地闢建鹽田,一九三0年代引進財團資金擴大鹽田範圍;戰後採汰劣拓優方式持續開發七股新鹽灘,並逐步轉型全面機械化曬鹽,惟仍因不敷成本,七股鹽場於二00二年五月完全停曬,人工曬鹽就此走入歷史。
走訪七股鹽山即可親見瓦盤鹽田與土盤鹽田、大小鹽山,以及「允定號」抬高式履帶搬運車等。經由蔡老師講解讓我們瞭解不同結構對於生產及成品將造成差異,當海水流經大蒸池、小蒸發池到結晶池等一道道工序,將海水濃縮到二十六至二十九波美度,即為最佳結晶鹽濃度,一旦超過則變得苦澀。
曬鹽後剩餘的滷水可用於製作豆花、豆腐,日本時代亦從滷水提煉出溴素,作為戰時軍用化工原料,以紅磚水泥建造的北門提溴塔,便是這段歷史見證。七股扇形鹽田於一九七七年完工時,是臺灣最新最大鹽場,然而全面機械化並不適合臺灣氣候條件,終在二00二年停曬,在蔡老師帶領下,學員們走向生命之樹,觀看各蒸發池形式,聆聽曬鹽與停曬後故事。最後一站,抵達北門鹽田體驗區觀看保存的洗鹽設備和加碘機等器械裝置,共同細數鹽在日常生活所扮演角色。
原始新聞來源 國臺圖帶您走讀臺南七股鹽業歷史與文化 臺灣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