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新增兩位文化資產保存者 刺繡與布袋戲偶盔帽技藝傳薪延藝

發表日期:2025 / 10 / 30

高雄市政府經2025年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大會通過,新增認定兩位文化資產保存者,分別為傳統工藝類「刺繡」保存者林全誠,以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布袋戲偶盔帽製作技術」保存者蘇志榮。兩位藝師的代表作品即日起至11月9日,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行《繡冠群倫─無形文化資產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指定保存者特展》,展現高雄在地藝術深厚底蘊與匠心風華。

↑圖說:高雄市刺繡保存者林全誠與其作品。(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高雄市目前已累計登錄37項無形文化資產、4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共有51位保存者。市府於30日舉辦授證儀式,由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代表頒發登錄證書,立法委員簡煥宗、市議員及地方文化代表皆到場祝賀,現場洋溢尊師重藝的氣氛。

簡美玲表示,授證不僅是程序,更象徵對藝師的致敬。她笑稱,布袋戲偶若戴上蘇志榮藝師製作的盔帽,必定英氣逼人;而林全誠藝師跨越一甲子的刺繡人生,早已讓針線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她強調,市府將持續與保存者合作推廣,讓傳統手藝被更多市民看見與認識。

↑圖說:高雄市布袋戲偶盔帽製作技術保存者蘇志榮與其作品。(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出身旗津的林全誠藝師師承父親林清水,自龍鳳繡莊出身,專精宗教繡品中的人物「開臉」、高繡與金蒼平繡技法,其手工精緻、色彩層次細膩,是高雄地區重要的刺繡代表人物。林全誠感性表示,這項榮譽不只是個人肯定,更是旗津的光榮,也邀請遊客來旗津「不只吃海產,也來看刺繡」。

有「紅燈師」之稱的蘇志榮,則以自學與演出經驗累積出獨樹一幟的盔帽製作技藝。從布袋戲演員轉為工藝師的他,熟稔各式製作工序,作品深受黃海岱、黃俊雄等大師與多個掌中劇團青睞。他笑言,從操偶到製作,能獲官方認可是莫大榮耀,感謝同業一路支持。

↑圖說:《繡冠群倫》特展於高史博一樓展出至11月9日。(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文化局指出,刺繡與布袋戲偶盔帽皆為台灣傳統藝術的重要象徵,兩位藝師的技藝不僅延續了地方文化脈絡,也見證職人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高史博館長李文環亦邀請民眾前往觀展,欣賞兩位藝師的精湛工藝,並順道參觀館內三樓《繡布上的歷史—微型展》,深入了解刺繡藝術從傳統到現代的多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