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針對非洲豬瘟防堵,民進黨立法委員蔡易餘30日晚間表示,近期因非洲豬瘟疫情讓台灣「廚餘去化」問題浮上檯面,廚餘去化如何解,他提出黑水虻循環產業絕對是一解方。
根據環境部統計,台灣每日產生約2115噸廚餘,其中62.6%原用於養豬。禁餵後再利用量降至1620噸,約495噸廚餘只能暫時焚化或掩埋。蔡易餘指出,雖短期內難以全數再利用,但若導入循環技術與創新模式,仍能有效化解危機。
蔡易餘回顧,自己曾於2021年多次召開協調會,召集當時的農委會推動修正《可供給家畜、家禽、水產動物之飼料要點》,過去規定僅限植物性原料,例如豆渣等,可飼養黑水虻,廚餘因含肉成分被排除在外,該作法與循環經濟的理念背道而馳;經溝通協調後,農委會於同年7月公告修正辦法,將廚餘及食品有機廢棄物餵食的黑水虻得以作為家禽或水產動物飼料來源,真正落實循環經濟,也加速了黑水虻產業發展。

蔡易餘說,黑水虻是自然界最強的分解者之一,可在短時間內吃掉相當於自身2倍重量的廚餘;牠的幼蟲富含高蛋白,脫水研磨後可製成飼料;其排泄物富含有機質、氮、磷,可作為天然有機肥料。
「這樣的嘉義經驗,值得推廣至全國!」蔡易餘提到,嘉義縣「廚餘全循環中心」裡面的黑水虻每日可處理1.5公噸廚餘,2026年提升到7至10公噸,能大幅減輕掩埋場與焚化爐負擔;另外,嘉義邑米社大研發了完整飼育系統,協助校園與社區自行培育黑水虻,達成廚餘零廢棄。
最後,蔡易餘總結,目前全台黑水虻循環產業每日能處理26.5公噸廚餘,僅占整體的1.2%,若中央能統籌推動,結合環境部與農業部兩大部會,擴大黑水虻循環基地與產業鏈,不僅能彌補禁餵廚餘後再利用缺口,更能開創台灣廚餘處理的新永續模式。
照片來源:蔡易餘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人權會發表《兩公約》獨立評估 點名禁酷刑、廢死刑、移工與原民保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