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議員鄭孟洳30於社政部門業務質詢時,援引苓雅區一家泡芙店日前發表的社群貼文,一名長期協助整理回收的獨居長者突發心肌梗塞身亡,因無直系親屬簽署同意,鄰里雖願協助卻因法規受限無法辦理後事,遺體最終只能冰存等待公告期滿。鄭孟洳表示,這起事件凸顯獨居長輩「走後無人可處理」的制度斷點,更揭示高雄在面對超高齡社會下對獨居長者關懷的巨大缺口。
她指出,目前高雄市65歲以上獨居長者推估逾12萬人,但社會局實際列冊關懷者僅有4410人,超過九成獨居長者未被納入體系,形同社會安全網破口。若發生意外,無人通報、無人照應,恐導致孤獨死案件一再發生。她呼籲市府應強化列冊與訪視制度,更應正視制度與科技同步缺位的現況。
鄭孟洳進一步指出,隨著少子化、不婚化與高齡化加劇,「身後事無人可辦」將會越來越多,建議高雄市比照日本,推動「生前契約」與「生前登記」制度,由政府協助無親無靠並經濟弱勢的獨居長輩,在生前與殯葬業者簽署契約,預先安排後事。她也建議將此議題納入老人福利促進小組討論,並由社會局與民政局研擬試辦方案,並同步修訂《高雄市殯葬管理自治條例》與《處理無名屍體自治條例》,建立制度與法規配套。
除了制度補位,她也主張應結合科技工具預防孤獨死,並以日本電力公司經驗為例指出,已有房仲業者在獨老住所裝設感應器,當每日必要電器長時間未使用即自動通報親友;而今年台電也推出類似服務模式,智慧電表每15分鐘即時回傳用電量,透過演算法偵測異常作息,家屬或是監測著從APP就可以時刻掌握。因此,她建議社會局與台電合作,優先在社宅與銀髮家園推動智慧電表與異常通報機制,再逐漸擴大所有獨居長輩,建構科技型關懷網絡。
鄭孟洳最後指出,高雄單人戶已突破46.78萬人,創10年新高,佔全市總人口近兩成,未來老化與獨居問題只會交疊加劇,若市府仍停留在被動通報、程序僵化的模式,將持續讓需要幫助的長者曝露於無援風險中。她強調,面對超高齡社會,不能再用補破網的思維,孤獨死是制度的裂縫,也是社會責任的鏡子,高雄應該率先行動,建立預警、登記、照顧三道防線,讓城市有能力守住每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