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正重新定義製造業的競爭力。為加速傳統產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升級,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指導下,推動「在地產業學研創新加值整合推動計畫」,串聯產學研能量,協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打造智慧製造新模式。金屬中心自10月14日起舉辦《製造新定義-在地產業 × 智慧轉型》系列研討會,聚焦傳動、鈑金、手工具與金屬表面處理等產業,吸引眾多業界與學界代表共襄盛舉。
金屬中心董事長劉嘉茹表示,AI不只是企業的「加值外掛」,更是提升效率、品質與彈性的基礎能力。中心將持續整合法人研發技術與政策資源,協助產業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解方。林烈全副執行長指出,中小企業是臺灣經濟命脈,金屬中心結合在地科技大學專業與技術量能,打造跨界合作平台,加速產業智慧化、高值化升級。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AI已成製造業的核心戰略。台灣磨粒加工學會理事長蔡明義指出,AI技術能帶來全新的產業合作契機,透過持續的產學鏈結,強化研發成果交流,將有助於企業永續競爭力。
多家業者亦分享成功案例。心得科技開發部協理王錫澎指出,公司導入AI於CNC加工設備,結合感測器與機聯網技術,即時監控與預測製程異常,讓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並降低人力依賴。天工精密副總經理徐亞琛則表示,公司全面推行AIoT與數位孿生系統,結合AI光學檢測、智慧排程與生成式AI應用,開啟人機協作的新時代。
金屬中心團隊也展示多項自主研發成果,包括連續熱處理、電漿電解拋光及電化學加工等關鍵技術,成功協助國內傳動產業突破製程瓶頸並完成技術移轉。
勤益科技大學副教授劉又齊則分享AI於熱平衡控制、ESG減碳系統與晶圓研磨預警診斷等應用案例,強調臺灣的創新研發能量已具國際競爭力,足以支撐產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永續發展。
此次系列論壇不僅凝聚產官學研力量,更為傳動產業提供具體AI應用藍圖,展現臺灣製造從「傳統」走向「智能」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