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第八屆2025空污論壇3-2】淨零轉型下的空污挑戰 能源減碳與科技治理並進

發表日期:2025 / 11 / 01
【第八屆2025空污論壇3-2】淨零轉型下的空污挑戰 能源減碳與科技治理並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林佑威、韓羽婕/台中報導

第八屆「2025空污論壇」10月31日在台中舉行,以「綠色行動、健康台灣」為主題,聚焦空氣污染防制與能源轉型兩大議題。論壇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共同探討永續方向,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與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分別以《電力轉型藍圖》與《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為題發表演講,從政策與技術兩面向描繪台灣邁向「減污、減碳、淨零」的藍圖。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出,電力轉型藍圖是一場穩健推進的長期工程,目標是在確保供電穩定下逐步減碳。他以「穿著西裝邊換西裝」形容能源轉型過程,強調台電必須在不影響民生與產業的前提下優化電力結構,讓能源組成從燃煤轉向燃氣與再生能源。

他表示,近年來台電空污排放已減少七成,以台中電廠為例,十部燃煤機組僅啟用四至五部,其餘停機或待機。隨燃氣機組上線、離岸風電併網容量突破3GW,加上儲能與水力調度,燃氣占比將破五成,燃煤降至三成以下,確立「減煤、增氣、擴綠」方向。



在具體減排成果上,台電環境保護處長吳政宏表示,燃煤電廠經除污與系統升級,排放量已由108萬噸降至37萬噸,減幅七成。並導入濕式靜電集塵與低溫熱交換技術,使每度電污染量降至193公斤,顯示轉型與防制並行成果。

中油地熱處長陳炳誠指出,中油整合地質資料與探採技術,加速地熱開發。地熱具再生、穩定、低碳優勢,未來將結合既有油氣能量,促進地熱商轉,讓台灣綠能結構更為多元。

循環經濟與能源減碳方面,台以環能副總經理周宗毅說,團隊於台南畜牧聚落推動「集中處理+資源循環」模式,將廢棄物固液分離後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發電,沼液回灌農地,固體製成有機肥。第一期已穩定處理每月數千噸廢棄物並併網供電,第二期可服務九成畜牧場,兼顧減污、再生能源與農業升級。

在一起永續科技董事長薛煒立指出,減碳應成為「有收益的ESG」。企業可運用立面太陽能、降溫塗層與綠色融資,結合廣告租金、自發自用與餘電售回三重收益,讓永續與營運並進。

CNEWS195251101a02

環境部政務次長謝燕儒表示,過去十年間台灣空品改善顯著,PM2.5年均濃度自20降至12微克,降幅達四成。雖疫情期間曾被視為短期效應,但事後證明趨勢持續。他指出,空污治理已進入「深水區」,PM2.5邊際效益遞減,臭氧問題因氣候變遷更形嚴峻,需以整合思維推進。

謝燕儒說,《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以「數據讓改變看得見」為核心,透過「好空氣許願池」、「臺灣空氣品質管理策略平台」與「AIR2025科技創新論壇」等機制,彙整四大主軸與42項行動,包括健康導向空品目標、工業熱區治理、運具電動化、民生減污與AI監測。環境部將推動第三期空污防制方案,整合交通、工業、農業與能源部門行動,2030年PM2.5目標降至10微克/立方公尺,2035年再降至8微克。

在交通領域,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課長顧詠元指出,車輛污染防制邁向智慧監測時代。隨電子控制與觸媒技術普及,新車排放明顯下降,柴油車以SCR與DPF技術去除黑煙與微粒。未來將結合AI與車載診斷系統,建立污染大數據平台。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主任蕭耀榮補充,台灣約有770萬輛機動車,雖老舊柴油車減少,但人工目測稽查仍有限,建議導入AI影像與光學監測技術,提高取締效率,推動交通減碳與空污治理。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八屆2025空污論壇3-1】空污與肺癌風險關聯受關注 提倡能源轉型守護健康台灣

【第八屆2025空污論壇3-3】中央地方攜手淨零治理 雲林南投展現減排與智慧監測成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