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APEC之後 台灣的選擇

發表日期:2025 / 11 / 03

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週在韓國慶州落幕,台灣代表林信義與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進行了四十分鐘的會談,討論半導體、供應鏈與關稅議題。貝森特對於台灣如何建立完整的晶片聚落深感興趣,林信義表示:「APEC 是我們在平等基礎上與各會員交流的重要平台,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誠意與貢獻。」這句話,道出了台灣在國際競合中的關鍵,不只要被看見,更要被需要。在國際競合的浪潮裡,台灣勿再耽溺口號治國,唯有穩健前行,才能在開放中維持平衡。

同場峰會中,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場邊互動,日方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中方則以「互利共贏、以史為鑑」回應。這場外交對話的落差,恰好映照出台灣在區域秩序中的微妙位置,被注視,也被牽動;有存在感,卻隨時可能被推向兩極、捲入對抗。

回望過去,台灣的科技優勢並非偶然,而是數十年累積的成果。從國民政府時期,李國鼎、孫運璿推動工業政策,到新竹科學園區的誕生,再到今日半導體供應鏈領先全球的地位,這條路是跨越世代的接力賽。八〇年代,科技與資本的流動尚不如今日,台灣選擇以政策與教育開啟長期佈局,用遠見補速度,以耐心堆實力。如今的成果,是當時為了建設台灣背水一戰的成果。

在國際舞台上,小國要被看見並不容易,但台灣科技產業的成功,在AI的浪潮下,意外成了鎂光燈的焦點。對此,林信義說:「台灣的成功,是過去幾十年如一日的投資教育、信任專業。」的確,教育與人才,是台灣最長遠的槓桿,也是最不應忽視的資產。如今AI正在加速重塑全球產業版圖,格局變動之快前所未有;若沒有數十年累積的制度與教育基礎為底蘊,即使能短期衝刺,也難以支撐長遠發展。當前執政者,唯有延續「長期主義」以制度與耐力,以十年、二十年為單位推動願景,而非每逢政黨輪替就重來一次,才能累積人才與競爭力,讓台灣在下一輪全球洗牌中足以站穩腳步。

然而,科技與經濟實力固然是硬道理,如何拿捏分寸同樣重要。在技術鏈結成安全網的當下,穩定也比聲量更具價值。成為全球穩定且專業的科技夥伴,是台灣這個階段的重要角色,以半導體產業來說,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支點,而這種支點的意義,不只在產值,更在形成戰略價值。台灣與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在供應鏈上已形成互補。以韓國為例,過去以品牌化、垂直整合取勝,而台灣則在代工與系統支援上累積深厚實力。AI時代的來臨,讓這兩種模式重新交會,帶來了新的契機。

當經濟關係彼此依存,政治緊張也可能趨於軟化。APEC 之後,台灣的挑戰是如何在大國博弈之間,以穩健的實力換取制度性的信任;真正的課題,不是向左或向右,而是如何在變動的格局中保持平衡。當國際談判從關稅走向供應鏈治理,當貿易協議從市場開放轉向政治連動,唯有以教育、科技與治理為核心輸出,才能在區域競合中找到新的槓桿點。

這場國際間的長期競賽沒有勝負,只有進退,重點在於誰能持續累積信任、穩定教育、堅守專業,才能成為被其他國家需要,一起並肩前行的夥伴。從李國鼎時代到今日,台灣一次次在困境中創造機會;未來的十年,應該著眼的亦不在聲量,而在深度;不在對抗,而在合作。當世界加速轉動,若能以長遠的眼光與穩健的步伐前行,台灣不一定走得最快,但一定可以走得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