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支持的「青年壯遊台灣」計畫,鼓勵青年以行走與體驗貼近土地、理解島嶼社會。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0月31日帶領50位學生前往台南安平進行「海洋文化與外商貿易」主題走讀,由助理教授黃玉晴領隊,師生從天后宮出發,以導覽與傳統糕點「扣糕仔」實作,重新認識安平曾經繁盛的海港景象與文化底蘊。
走讀行程首先由專業導覽老師帶領,學生沿途認識安平五大洋行的歷史脈絡。導覽者指出,清末時期安平是台灣對外貿易門戶,德記洋行、東興洋行等外商據點林立,彼時站在洋行前便能望見海面與船隻,人聲鼎沸、商旅往來頻繁。洋行文化也催生「買辦」制度,許多熟稔語言與貿易知識的在地中介者成為外商與地方社會的橋樑,影響深遠。
然而,隨著台江內海淤積陸化,昔日可泊艦的水域逐漸成陸,商業風華也轉為記憶。現今五大洋行僅剩德記與東興仍得以保存,建築不只是一段貿易史,更是台南港口文化的遺跡。學生在展廳中觀看買辦與外商的照片與檔案,從中理解海洋如何塑造安平城市樣貌,也反思「地景消逝」背後的環境與歷史力量。
除了知識性的導覽,此行也安排具民俗生活感的「扣糕仔」體驗活動。學生於天后宮活動中心親手將米粉與水調和、裝入木製模具,再以手掌「扣、扣」兩聲,將糕仔完整敲出成形。短短幾分鐘的製作過程,讓許多學生驚呼「原來傳統點心製作這麼療癒」,也有人挑戰較大型的模具,現場笑聲不斷。
圖說:學生們動手體驗傳統工藝,從操作中認識文化技藝 (圖片來源/記者林薇安攝)
黃玉晴表示,傳統糕仔源自祭祀與日常,以簡單、樸素、分享為底色。「讓學生自己做、自己吃、自己記得,文化就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名詞,而是能被觸摸的生活經驗。」她分享,此次活動的精神不只是看古蹟、做手作,更是藉「身體參與」讓青年理解文化如何在日常中流動。
圖說:導覽老師帶領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講解,讓在地文化記憶不再只停留在課本裡。(圖片來源/記者林薇安攝)
安平文教基金會表示,文化保存並非只靠記錄與展示,更需要下一代願意了解、感受與再詮釋。此次走讀能讓年輕人將地方歷史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未來無論成為醫護、創作者或任一角色,都能在心中存下對土地的柔軟與記憶。
此行的體驗與觀察,將成為學生日後創作報告或作品的重要素材,也成為他們認識台灣、理解自身與土地關係的珍貴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