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最近,國際新聞頻頻傳來讓台灣人心頭一緊的消息,從川普與習近平的高峰會,到台灣外交宴請美官員卻無人出席的「小尷尬」,讓人不得不懷疑:萊爾校長是不是也開始對美國產生了一點「疑美論」?
一、川習會後,美國靠邊站?
先來看川普與習近平的這場「高風險談判」。據CNN報導,這次會談後,美陸雙方達成了稀土交易和關稅削減協議。乍聽之下,這似乎是一場雙贏,但細看後果,台灣可能是這場交易中被遺忘的第三者。川普在這場談判中似乎更關注如何讓美國經濟受益,而非如何鞏固美台之間的友好關係。
對台灣來說,這種情況就像是你和朋友一起去餐廳,結果朋友點了一桌菜卻完全沒問你想吃什麼,不禁讓人懷疑:「我們還是朋友嗎?」
二、外交宴會無人出席:台灣的「被冷落」時刻
更讓人心寒的是,CNN報導指出,台灣在紐約設宴邀請美國官員參加,結果竟然無人到場。這種情況就像是你精心準備了一場派對,結果所有邀請的嘉賓都以「臨時有事」為藉口拒絕出席。這不僅是外交上的冷遇,更讓台灣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孤立。
台灣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強化與美國的關係,但這次的「無人赴宴」事件不禁讓人懷疑,美國是否真的把台灣當作重要的夥伴,還是僅僅是一顆可以隨時移動的棋子?
三、萊爾校長的抉擇:疑美還是信美?
面對這些情況,台灣萊爾校長是否開始對美國產生疑慮?畢竟,美國最近的行為確實給人一種「不可靠」的感覺。從川普政府對北京的友好姿態,到外交場合上的「冷處理」,這些都讓台灣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在美中之間的位置。
然而,「疑美論」並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採取的立場。畢竟,美國仍然是台灣最重要的國際支持者之一。問題在於,如何在信任與質疑之間找到平衡點?這需要萊爾校長展現出更靈活、更精準的外交手腕。
四、在夾縫中尋找出路
總而言之,台灣當前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外部,更來自內部對於盟友信任感的動搖。萊爾校長是否會走向「疑美論」,或是選擇繼續信任美國,需要智慧與勇氣來做出抉擇。
畢竟,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台灣需要的不僅是盟友,更是一個能夠真正站在我們身邊、理解我們需求的夥伴。而這樣的夥伴關係,不是靠一兩次宴會或交易就能建立,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與真誠。希望萊爾校長能帶領台灣,在風雨飄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Donald J. Trump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藍蝴蝶專欄】台灣領導人不是魯莽,是勇敢,但也要小心踩到地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