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主筆室
近期豬肉價格因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而大幅上漲,牽連層面極廣且仍在持續當中;由於政府實施禁運和禁屠措施,市場豬肉供應量銳減,導致價格飆升。這波漲勢對餐飲業造成巨大衝擊,許多以豬肉為主要食材的店家瞬間面臨成本壓力。
在這次豬肉事件中,高雄苓雅市場知名老字號南豐魯肉飯,率先宣布因應肉品市場休市5天、自10月24至29日停業6天,後因全國禁宰豬隻延長至15天,10月30日重新開店營業,但改以冷凍豬肉應急,且因無法回收廚餘而不得不暫停內用,只提供外帶。
另一家2024年入榜米其林必比登、位於台北市晴光市場的黃記魯肉飯,也因溫體豬肉市場無法供應,暫時店休,要待肉品恢復供應後才開始正常營業。
連續多年蟬聯米其林美食指南推薦的雙月食品社,則是率先宣布停賣所有豬肉相關產品,第一時間展現出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
然而,其他餐飲業者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以滷肉飯為主打的鬍鬚張,若停賣豬肉產品,將嚴重影響其營運。這凸顯了不同餐飲業者在經營模式上的差異,以及在風暴來襲的緊急應對能力,換言之,這是一場品牌餐飲業者的體質大考驗。
豬肉價格上漲,也帶動其他肉類的需求。雞肉因成為豬肉的替代品,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對以雞肉為主要食材的餐飲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商機。然而,這也可能導致雞肉價格上漲,進而影響整體餐飲業的成本結構。
豬肉事件也凸顯了餐飲業在食材使用上的差異。標榜使用新鮮豬肉的店家,在此時此刻可能面臨無肉可用的困境。反之,若有店家宣稱使用新鮮豬肉,卻仍能持續供應,則其食材來源可能值得消費者進一步探究。
這起事件無疑是餐飲業的一面照妖鏡,檢視著業者是否誠實以對。大型連鎖體系因擁有完善的倉儲能力,得以保有大量冷凍食材,在此次事件中相對不受影響。
豬肉事件對餐飲業造成了連鎖效應。從原物料供應、價格波動,到消費者行為改變,都對餐飲業者的經營帶來挑戰。這也促使業者重新思考食材來源、菜單設計,以及如何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信任關係。
豬肉事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餐飲業的真實面貌。消費者應更關注食材來源,選擇值得信賴的店家。政府則需加強把關,確保業者誠實標示。業者應以此為契機,提升食材品質與透明度,贏回消費者信心。唯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度過這場風暴,讓台灣的餐飲業更加健全。
照片來源:pixabay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