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音寧人事案急喊卡 民進黨該面對用人文化的病灶

發表日期:2025 / 11 / 05

台肥董座人事案急轉彎,看似一場政治誤會,實則是執政體系的自我照妖鏡。吳音寧未能上任,但這場風波揭露的,不只是派系權力的暗潮,更是一個政黨在用人文化上的深層病灶。

吳音寧有理念、有熱情,卻不等於具備領導國營企業的能力。從北農到台肥,是兩個世界。前者關乎農產運銷與地方市場;後者則是產業投資、化工治理、國營體系與資本運作的複雜結合。況且她在北農已有高薪實習生之譏。若以專業要求來看,她恐無法入列台肥高層考量名單。當政治凌駕專業、派系壓過能力,再多的辯解都只是煙幕。

然而,這並非單一事件。從中選會、國營事業、文官任用到外館派遣,我們看到一條令人不安的政府派任景況;用人唯親,專業反被淘汰。那些有理想、有專業的公務員被邊緣化,而那些有黨證、夠聽話的人一路晉升。當忠誠成了升遷的門票,人才自然四散,公務體系也隨之崩解。

最具警訊的是公務人員報考人數創新低。表面上是待遇不如民間,深層卻是信任崩塌。青年不再相信公職能代表公平、代表榮譽、代表為民服務的理想;他們看到的是派系分贓、酬庸滿天。當體制不再是「公共的」而是「私有的」,誰還願意投身其中?

面對在野黨的批評,執政黨若只視為攻擊,就錯過了反省的契機。賴清德口口聲聲說要重建信任,卻在一次又一次的人事操作上,令人搖頭。當人事成為派系分贓的舞台,改革終將失去說服力。

政府舉才應挽回人民頭家的信任,首先,任命程序應公開透明,資格條件應明確標準化,不可再讓派系成為決策的隱形推手。用人唯親,是政治最廉價的自信;唯有用人唯才,才是政黨成熟的標誌。當人民質疑的不只是誰上任,而是整個制度為何讓「不適任」有機會上任,這就不再是輿論事件,而是治理危機。

吳音寧事件提醒執政團隊,政治熱情不能取代制度治理,理念不該成為酬庸的藉口。當社會不再相信過去公職所代表的公平機會,文官體制將被派系運作吞噬。這場喊卡的荒謬劇,不只是人事失誤,更是民進黨的制度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