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國家海洋研究院自112年起,每年進行全國性電話抽樣調查,平均訪問約2,000名公民。最新結果顯示近九成五的公民認同海洋保護重要性,但實際投入海洋行動者卻不到三成。台灣公民的海洋保護意識已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顯示政府政策推動卓有成效,但多數仍屬「被動愛海」,因為怕被罰所以不破壞,而非主動出發、以行動愛海。
國家海洋研究院分享研究團隊三年連續調查的趨勢分析,顯示出四項重要觀察。首先是學習興趣與素養正相關:越有興趣學習海洋科學知識者,其整體海洋素養越高。不過若僅觀察「海洋公民行動」,學習興趣與實際行動的關聯並不強。其次,實際接觸是關鍵:平時主動接觸海洋(如潛水、淨灘、海邊活動)的人,在行動面上最積極。

海洋知識來源有限:多數民眾在學校階段未曾學過海洋知識,對海洋功能的理解多停留於「食物來源」與「氣候調節」等生活面向,較少認識到海洋在運輸、防禦與資源開發等層面的重要性。最後是制度化參與仍偏低:參與海洋公民組織或政策行動的比例不到10%,制度化行動的參與率僅落在2%至6%,顯示「從意識到行動」仍有待跨越。
國家海洋研究院表示,調查也發現多數未參與者表達「若有機會,願意參加」,顯示行動的種子已在社會中萌芽,只待契機發芽茁壯。整體而言,國人雖多仍停留於「口頭保育」階段,但與過去「重陸輕海」的時期相比,現今社會對海洋的關注已顯著提升。越來越多人投入海洋休閒活動、參與環境議題,也開始從「關心」邁向「行動」。
照片來源:全國兒童海洋繪圖比賽111年投稿作品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小耳症男孩捐髮、長髮美女剃光頭 台癌邀您支持揪捐髮為癌友加油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