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普尼並不是頭一回躍上新聞版面。八年前,芬普尼(Fipronil)這種農藥的名字就曾登上新聞版面,當時雞蛋被檢出含有農藥殘留,部分批次超標數倍,引發全台恐慌。因此,主管機關宣布全面禁用 4.95% 芬普尼水懸劑,並嚴禁用於食用動物。就在同一時期,南投埔里也爆發「蜜蜂浩劫」,上百萬隻蜜蜂疑因芬普尼中毒集體暴斃,蜂農形容「像下雨一樣掉滿地」。那場災難成為台灣農藥亂象的警訊—如今,警鐘再響。
2025 年的現在,雞蛋再被驗出含芬普尼殘留,濃度高出標準數倍。毒蛋重現,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的防線全面崩潰,讓人不得不問:禁令訂了、宣示做了,為什麼八年後我們仍在同樣的地方跌倒?
芬普尼事件揭開的,不只是一次違規,更是一場制度性的鬆弛。台灣的農藥管理長期存在「法有禁而執行弱」的現象,在禁止使用之後製造商往往轉為地下流通、農民囤藥購藥管道不明、基層稽查能量不足。若說蜜蜂死亡是生態警鐘,那雞蛋污染就是民生警報。兩者的共通點,皆在於農藥的使用至今積習未改。
「積重難返,惰政難革。」台灣面對芬普尼的困局正是如此。儘管政府早已明令禁止,其非法流通與使用卻仍屢禁不止。環境部與農業部近年仍多次查獲走私與囤貨案件,顯示部分業者在灰色地帶牟利。對農民而言,防蟲藥劑難以取代、施藥習慣難以改變;對政府來說,農藥流向追蹤、基層查驗能量薄弱不足,往往只能在下游進行抽驗,實際裁罰卻不高。
依照食安法,雖然可處 6 萬到 2 億元的罰鍰區間,但2017 年首波「毒蛋」事件發生時,高雄、台中的違規業者多各罰 6 萬元,彰化再犯蛋場則提高到 30 萬元;2019 年彰化再被驗出殘留量高達標準數倍,主管機關也只能再度祭出同一套罰則。八年過去,2025 年又有約15 萬顆問題蛋流向多個縣市。過低的罰金未收成效,當違法用藥的成本遠低於被查獲的風險,這樣的惡性循環就不會停止,源頭看似違法用藥的問題,而更深層卻在於治理邏輯的錯置。
台灣的農藥管理長期偏向事後抽驗,等到蛋上架、蜂倒地,才啟動稽查。補破網式的反應,讓每一次危機都像突發事件,而非可控的風險。前端缺少監控與教育,後端只能疲於奔命去查驗。而當農民面臨蟲害壓力、價格競爭與市場波動時,違法用藥往往是求生手段。違法用藥只靠取締,卻缺乏替代方案,最終只是轉入幽微的地下市場,暗而難查。在難以管理的現況下,不管是毒雞蛋還是農藥超標的蔬菜,「反正進入市場後,就會被總量稀釋」的僥倖心態,更早已成為心照不宣的藉口,暴露出制度怠惰的根源。
食安這堂課,要如何補強?恐怕仍須從源頭重建做起。首先,強化農藥販售與施用的數位化追蹤,讓每一瓶藥、每一次噴灑都有紀錄。其次,建立跨部會共享機制,讓農業部、環境部與食藥署的數位資料以AI串聯勾稽,而非各自為政。最後最重要的是,在農業方面應與環境部合作把「生態指標」納入治理,例如蜜蜂數量、水體污染、生物多樣性,引進生物防治技術,讓風險監測不再侷限於下游的食品檢驗。
積習未改,終究反撲。從蜜蜂之死到毒蛋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芬普尼的陰影提醒我們,當環境的代價被忽視,它終將回到我們的餐桌上。前車已覆,後車是否願意止步?答案,不在法條,而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從教訓中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