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策展的姿態」|是一種活生生的行動藝術 陳欣婷-大英博物館的田野調查與筆

發表日期:2025 / 11 / 10

 

辛云生報導

(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策略,展現了持續性的觀眾服務、關係經營與文化縫補工作。/圖:陳欣婷提供)

剛結束於華山紅磚西四館舉行的《二82年華-黃光男沙龍展》。面對超級大才子經歷的黃光男- 他曾是近20年的館長、藝術大學校長、國策顧問、政務委員等多重身分,作為策展人的陳欣婷該如何面對挑戰?而她又如何實踐在倫敦的策展與研究經驗,轉化為一種在地的實踐,一種屬於台灣的語言與姿態。

(策展是一個活生生的行動藝術/ 圖: 陳欣婷提供)

在陳欣婷博士新出版的《策展的姿態-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田野調查與筆記》一書中,她回望自己在倫敦十三年的策展歲月,與在大英博物館進行72天的田野研究,訪談博物館專家、策展人與博物館會員超過100位的經驗中,傾聽物件如何被看見、被保存、被重新詮釋。陳欣婷說:「英國博物館的展覽策略,不僅是研究與展示、拼裝與擺放的技術,而是一種展現知識與關懷的行動藝術。」她形容,那是一張柔軟卻堅韌的文化之網,編織著博物館與人心之間的聯繫,讓人們在觀看的同時,也重新理解這個世界。所謂「策展的姿態,」她說,「是站在歷史與當代之門前的身影,不只是守候藝術,更是替人群敲開那扇門的人。」策展人,不僅是藝術的翻譯者,更是文化的擺渡人,策展工作本身就是一場活生生的行動藝術。

(陳欣婷在大英博物館內經常為青少年免費導覽/ 圖: 陳欣婷提供)

被稱為「永遠的館長」黃光男在書中序文中表示,「Curator (策展人)是一項展覽的靈魂,也是該項成效的舵手,他的身分是專業行銷高手,也是學術深厚的策士。若以藝術美學而言,更是一位審美傑出者、領導者、更是行銷者。」

另一篇序文的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鄭家鐘董事長強調,「陳欣婷在田野中強調博物館的敘事與觀眾的關係建構,既非基於博物館的「供給面」,也非純粹基於社會現狀的「需求面」,反而俯視兩者錯綜複雜的互動,建構出合適於社會向上力量的建構主義新論點、新理解。建議讀者仔細閱讀她對這兩大展的「局中人」近距離的觀察。」

書中強調,大英博物館的展覽策略,展現了持續性的觀眾服務、關係經營與文化縫補工作。陳欣婷說:「我的策展思維深受英國博物館的啟發。策展的價值,從來不只是觀展人數或銷售數字,而是能否延續不同專業族群之間的對話與感動,能否讓藝術平權真正被實踐,讓年輕世代找到參與的可能。」她認為,展覽若能讓人持續感受、願意參與,那樣的策展本身,就是一場「活生生」的行動藝術。那種生命的流動,正是策展的靈魂所在。

(大英博物館研究期間,身受資深策展人與中國館館長Jessica Harrison-Hall與Carol Michaelson所啟發/ 圖: 陳欣婷提供)

陳欣婷表示,書中包括「策展人的敘說」、「田野觀察的進場之路」、「描摹文化巨獸:構築大英博物館之基本輪廓」、「策展現場的72天:《晚清百態》特展「與「現象學之互為主體」的田野觀察」、「博物館策展作為文化實踐的象徵力」等章節。此書的推薦人,皆是藝文界分量極重的前輩,讓人不敢輕忽。其中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文化總會前祕書長蘇進強,以及華山1914文創園區董事長王榮文、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總監凱特・希爾博士(Dr. Katie Hill)、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前資深國際主管亞當・桑德斯(Adam Sanders)等人。

畢業於花蓮明義國小、花崗國中與海星高中的陳欣婷從這片山海之間啟程,走向倫敦。她先後取得倫敦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的碩、博士學位,卻始終心心念念著花蓮家鄉。除了共同創辦「待用課程」偏鄉藝術療育計畫,默默陪伴孩子走過近十二個年頭。這一次,新書出版,她捐出四百本書義賣,將所得全數捐給花蓮劉一峰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