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遭通緝 誰在兩岸外交防線上失守?

發表日期:2025 / 11 / 11

中國重慶公安以涉嫌分裂國家罪對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立案偵查,央視更高調播出起底沈伯洋影片,揚言可能透過國際刑警展開全球通緝。這場法律與政治交織的戲碼,無疑是對台灣主權的一次輿論攻勢。面對如此挑釁,台灣政府的反應卻顯得雜亂無章。陸委會先是將風險擴大為可能波及全台,接著立委吳思瑤竟將矛頭指向立法院長韓國瑜,批他無動於衷。問題是,兩岸外交隸屬總統職權,該被質問的難道不是總統與其執政團隊嗎?

針對沈伯洋遭中國通緝,陸委會第一時間表示,中共此舉是為了形塑治權覆蓋、恫嚇全台,警告未來「不僅針對個人,可能擴及所有台灣民眾」。這樣的說法看似強硬,實則失焦。面對特定政治人物被對岸立案偵查,政府應該以國際法理力爭、外交抗議及具體安全指引回應,而非以恐懼動員民眾。當官方用「全體台灣人可能遭殃」的語氣回應時,已將自身的無力感轉嫁給全民,也讓執政者的角色顯得蒼白無力。

更令人錯愕的是,執政黨立委吳思瑤的政治操作。她指責立法院長韓國瑜沉默不語,質疑他被藍白立委綁架,甚至喊出今天是沈伯洋,明天可能是任何人。然而,韓國瑜身為立法院長,職責是主持議事、維護議會中立與程序正當,並不負責兩岸或外交決策。把這起跨海法律事件的政治責任推到國會議長身上,不僅邏輯錯置,更顯露出民進黨對於兩岸事務的混亂與焦慮。

眾所周知,沈伯洋是總統賴清德欽點的不分區立委,長年研究中國認知作戰,如今卻被對岸點名調查。這理應是外交與國安體系最該主動回應的領域。總統府與外交部卻僅以制式聲明表達譴責,缺乏清晰的國際策略與外交作為。當事人陷入爭議時,府院的失語反倒凸顯體系的空洞,於是立委只好以「攻韓」取代「問責」,以口水取代制度。

回顧韓國瑜過去在總統大選時提出的兩岸白皮書,早已明確表態「依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不承認中國司法管轄權」。他的立場清楚、態度明確。如今要求一位國會議長在外交戰場上表態,不僅不合邏輯,也是一種政治消費。

真正該被追問的是,總統賴清德何以近乎噤聲。當中國藉法律戰結合輿論戰,向台灣政治人物施壓,國際社會觀察的焦點並非韓國瑜說了什麼,而是台灣政府如何以主權與法理回應。這不只是外交問題,更是領導能力的試煉。

事實上國際刑警組織原則上不處理政治性案件,若沈伯洋真的只是因政治立場遭到追訴,政府完全可以理性說明、安撫民心;若其中另涉金流或刑事爭議,也應誠實交代、依法釐清。而不是以政治語言替代法律邏輯,以恫嚇敘事掩蓋事實陳述。

沈伯洋事件的發展有待觀察,但也提醒了當政者,保護國人責無旁貸。沈伯洋遭通緝,官方、立委忙發聲,但炮口向內根本無濟於事。李明哲事件殷鑑不遠,當時幾乎完全由民間自理。政府若持續忙於內鬥、忙於指責他人,卻無法建構一套理性、自信的應對框架,民眾如何對政府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