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拯救腸胃癌早期患者

發表日期:2025 / 07 / 01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大腸癌連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三名,成為民眾健康的一大威脅。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指出,過去消化道早期癌症多需開刀處理,導致病患術後恢復期長、生活品質下降,然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微創治療已為癌症治療開啟新篇章。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這是一種高階微創手術方式,適用於早期大腸癌、胃癌與食道癌,以及高風險的大型腺瘤性息肉。該技術無須開腹,透過胃鏡或大腸鏡深入病灶區域,分層剝離並完整切除腫瘤,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

↑圖說:奇美醫院提醒民眾維持腸胃健康的四大關鍵為「高纖飲食、充足水分、飲食規律與規律運動」,有助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與腸道疾病(圖片來源/記者林薇安攝)

張瑄元醫師解釋,與傳統手術相比,ESD不僅可避免外部傷口、縮短住院時間(約1至3天),術後亦無需全身麻醉,復原快、併發症少,特別適合年長者或無法承受傳統手術者。更重要的是,只要病灶未侵犯深層組織,ESD能達到與傳統手術相同甚至更好的治療成效。

案例之一,一名高齡患者因胃食道逆流長年未癒,經篩檢後發現食道黏膜異常,進一步以內視鏡切片與影像檢查確認為早期病變。經由ESD完整切除後,不但未需開刀、恢復良好,亦順利出院返家。張瑄元強調,即便無症狀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下列情形者更應接受檢查:如糞便出血、體重莫名減輕、長期消化不良、潰瘍反覆、吞嚥困難、聲音沙啞或有幽門桿菌感染史等。

奇美醫院長年投入內視鏡技術發展與臨床應用,醫療團隊具備豐富經驗與專業判斷能力,讓病患在精準診斷下獲得最適治療。張瑄元醫師也呼籲,民眾應主動把握每一次健康檢查的機會,將癌前病灶攔截於萌芽階段,真正實現癌症防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