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走到第四講,照例話題十足。除了朝野對於國防預算的爭議持續擴大,讓不少民眾噴飯的當屬「軍人優先登機以及商務艙自動升等」。總統一句「國籍航空公司對於國軍若有空位就升等」,並表示會請交通部去協商,擺明還未徵詢就點名要求配合。網友秒嗆「航空公司做功德?」、「乾脆升到駕駛艙!」
提升國家地位,給予國軍尊榮無可厚非,美國也有軍人優先登機。然而美軍待遇是「真金白銀」,升等只是點綴;台灣則是「砍退休俸」、「執政黨不支持加薪」,誠意高下立判。前公務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諷刺:「砍我十年退休金,換我一程商務艙?」聽來心酸又無奈。政府若連軍人最基本的保障都捨不得給,轉而在登機流程上做文章,不免令人覺得口惠實不至。
不過優惠畢竟是優惠,善待國軍大家舉雙手贊成,只是儘管是小點心,還是得有人埋單。機票達人「蓋瑞哥」提醒:商務艙座位有限,若航空公司會員與軍人同時候補,誰優先?要不要再比軍階?流程愈想愈像「打怪解鎖」遊戲。航空公司不是國家附庸,民營業者有盈虧壓力,免費升等意味成本轉嫁。政府要做面子,卻讓企業掏錢,還美其名曰「提升榮譽感」,這種做法,恐怕榮譽還沒升上去,怨氣就先坐滿了經濟艙。
再以實質面來說,台灣軍人出國比例本就不高,任務調派之外,現役官兵能自由出國者寥寥可數。設計這種升等制度,看似討好,實則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若是軍人因任務出差,政府早應該提供商務待遇,無需倚賴空位「升等碰運氣」;若是個人出遊,機率低、補助少,還要在機場比階級、比運氣,不少人也會疑惑,如果軍人運氣好升等了,那同行親友呢?不週全的美意,會不會變相製造糾紛,加劇軍中內部矛盾,無助凝聚團隊士氣。
政府若真要讓軍人感受到被重視,太多事情可以做,像是剛剛由在野黨通過的提高薪資結構,另外擴增伙食津貼、優化住宿與休閒設施、提供子女就學保障、擴充退伍轉業資源等,哪一項不比「登機升等」來得更直接?對照過去民進黨政府刪減退休俸、推動年金改革時強硬立場,如今拿空位升等當誠意,無異於傷口灑鹽。
更別忘了,賴總統此次國防講話還順便酸了在野黨普發一萬元,指控立院刪凍國防預算是「史上最高」。這種說法簡化且偏頗,預算凍結是監督機制,不代表反對國防建設;反倒是行政部門對於軍備採購、項目執行的效能與透明度,才是真正該被檢視的重點。將刪預算與不愛國畫上等號,無異於將國防政治化,模糊焦點。如此操作,恐怕只會讓本應超越藍綠的國防議題,變成黨派角力的新戰場。
也有不少網友質疑:「為何只有軍人享有福利?其他高風險職業如消防、醫護難道不值得被看見?」這其實點出更大的問題:賴政府一向擅於「儀式感政策」,卻鮮少做出真正普遍、長期且公平的制度性改善。升等、折扣、禮遇,聽來動聽,做起來流於表面,受益者寥寥。
民進黨政府要「提升國軍榮耀」,不妨先想想國軍地位何以至此?當年同樣是民進黨政府大砍軍公教福利,貶抑軍公教地位。民進黨連續執政進入第十年,過去政策種下的因,也只能由民進黨自行承受。目前國軍沉痾,除了待遇,還有編裝老舊、基層離退潮等,這些棘手問題比升等登機更迫在眉睫。國防需要的是實質投資,而非形象粉飾;軍人需要的是制度尊重,而非行銷手法。誠如一位網友嘲諷:「你不如給軍人發美食券,還比較實用。」
若總統真要為軍人「升等」,不妨從整體制度做起。政務如飛機航程,該靠的是穩定動力與正確航道,而不是倚賴空位升等的小確幸。國軍值得的不只是一張商務艙登機證,更需要一個真誠相挺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