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自由撰稿人
關於美越達成的貿易協議,主要的問題在於,20%對其他被課徵關稅的經濟體而言,是高標,還是低標?
要點一:越南並未對美國實施報復性措施,而是對美國進口零關稅,形同對美開放本土市場。
要點二:美國聲稱,越南承諾終止作為「轉運中心」,也就是不會幫中國大陸「洗產地」。
要點三:與美英的貿易協議類似,美越也只是「框架協議」,許多細節並不明朗,例如,20%的關稅將適用於哪些產品,是否部分產品的總稅率會更高或更低。細節不明,所謂20%就只有讓川普做公關的意義。
以上三個要點,就是川普宣稱勝利的戰利品:「沒有報復」,「沒有洗產地」,「沒有細節」。
「細節」對川普的「贏學」不利,因為敲定細節需要時間,也給對手一些「狡辯沒輸」的空間,而川普要的是「速勝」,以及對手向他下跪的形象。
「沒有報復」對川普打臉主流經濟學理論有利,因為主流經濟學認為關稅會造成報復,以致拖累全球經濟。
「沒有洗產地」對川普「孤立中國」的訴求有利,而他並不在意在執行層面上打擊洗產地有多困難,只要對手給了承諾,他就當作勝利。
同談判背景來看,越南是美國第四大(若將歐盟視為單一經濟體)貿易逆差來源,其出口美國的金額比進口大十倍,可說是最弱勢的談判對象,因此理所當然被集中對付,並作為全球關稅樣板。
換言之,20%理論上是高標,其他逆差沒這麼大的經濟體,不應被課徵超過20%的關稅。然而,這只是理論,按川普的性格,愈是抗拒「聖旨」的對手,就應被課徵更高的關稅。
此外,如果對手有美方想要的東西卻得不到手,如日本大米市場,川普就會課徵高關稅,儘管逆差與關稅壁壘都小於越南。
因此,20%對認真爭取本國權益的經濟體而言,是低標。白話說,不想跪太端正的對象,會被課徵超過20%的關稅。
據此評估台灣可能的「待遇」,若與越南一樣完全對美商品零關稅,承諾打擊「洗產地」,又願意增加對美投資,理論上不會被課徵超過20%的關稅。畢竟,台灣並不認真爭取自身權益,乖順倒貼。
不過,台灣是否會對美零關稅,仍是問號,因為會有許多本土產業受到打擊。例如:汽車(含零件)業,紡織成衣業,自行車業,保健食品業,塑料業,機械業。主要受傷的是中小企業。
此外,台灣農業會受到重創,因為美國大規模發展的農產品競爭力強,台灣小農模式無法競爭,其影響的就業人數高達數十萬人,因此,執政黨的政治壓力會非常大,補貼不一定能平息眾怒。
至於民眾也很關心的電子零組件出口會不會被課徵關稅(目前零關稅),個人認為會,但幅度應比總關稅低。若總關稅是20%,電子零組件有可能是10%-15%,因為台廠在美國投資,需要進口台灣零件。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值,實際情況很難預估。「框架協議」只會公布總關稅,台灣有可能與越南差不多,但細節「再說」。
總之,既決定跪好跪滿,就一定要讓川普有東西可炫耀,這是確定的。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