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調查發現,有超過4成的民眾陷入睡眠狀況不佳的狀況。振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說,有趣的是,一項挪威的回溯研究以「Can’t Sleep」等關鍵字分析搜尋量,結果顯示日本、台灣與瑞典為搜尋率最高的三個國家;日本每十萬人搜尋「無法入睡」約54 次(全球平均為 3.6 次),台灣也高達39次,是全球平均的11倍左右,凸顯睡眠問題已成為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
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指出,2023 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若將藥片依序排列,其總長甚至可繞行台灣一圈。
毛衛中說,這個數字不應只是被視為「用量多寡」,更是我們重新檢視睡眠照護系統的提醒。同時也顯示許多患者傾向以藥物為主要改善方式,然而這種現況也揭示了安眠藥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毛衛中強調,安眠藥是醫療工具之一,對某些階段性的失眠者來說,短期使用可協助身心穩定、打破惡性循環。關鍵不在於用或不用,而是該在醫師專業評估下,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並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例如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認知行為治療(CBT-I)等,都是實證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的方式。
為什麼睡不著?毛衛中說,近年國人失眠問題逐漸嚴重,與快速的生活節奏、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密切關係。但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當情緒緊繃或焦慮時,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與整體睡眠品質。部分研究也發現,人際壓力甚至比工作壓力對睡眠影響更為顯著。
生理上,睡眠也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兩大因子的影響。生理時鐘是體內的時間節奏,與光照、作息等密切相關;而睡眠債務則來自長時間清醒所累積的身體需求。若這兩者失衡,便容易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等現象。
毛衛中建議,根據臨床觀察與研究,失眠與多種身心疾病高度共病,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慢性疼痛、氣喘、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甚至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若僅以安眠藥處理睡眠問題,可能忽略背後更核心的健康議題。
毛衛中強調,失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與誤解。若長期有睡眠困擾的民眾,應尋求身心科或睡眠專科的協助,與醫師一起找出最適合的改善策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