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

加熱菸卡關兩年半恐成無底洞?投書批審查不透明、標準成謎

發表日期:2025 / 07 / 07
加熱菸卡關兩年半恐成無底洞?投書批審查不透明、標準成謎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加熱菸是否開放應屬科學判斷,但即使立法院早在兩年半前修法將其納入管理,健康風險評估的審查作業至今仍陷僵局。近日就有民眾投書指稱,反菸團體及部分審查委員主張,有害物質檢驗項目愈多愈好,並認為若無法窮舉所有有害物質,則檢驗報告不應過關;但問題在於,台灣現行究竟採行何種標準與原則?至今尚無明文規範,審查會議內容也未對外公開,引發外界質疑審查的透明度。

一名在職研究生投書媒體指出,美國、歐洲、日本與南韓等先進國家,均已針對加熱菸等產品完成長期風險評估,普遍認定其風險不高於傳統紙菸。然而,台灣至今未公布明確的審查標準,審查程序反而成為爭議焦點。反對者認為廠商補件不全、拖延進度;支持者則質疑,是否制度過於繁複與嚴苛,才使審查遲遲無解。

該投書表示,若以其他日常暴露風險為例,如烤肉所產生的油煙,科學研究早已鑑定其中含有數百種潛在有害化合物,甚至可能對肺部與細胞造成傷害。然而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的檢驗標準,對烤肉的例行監測僅限15項項目。歐盟也不會因廠商無法提供300多種成分的檢驗報告,就一概禁止其販售。

對此,投書者認為,該例即顯示,國際間對風險評估的重點,在於「關鍵指標」與「可驗證性」,而非不斷堆疊檢驗項目。以美國為例,加熱菸產品上市時提供超過50項有害物質濃度數據,證實多數致癌物含量遠低於紙菸。然而台灣相關審查標準始終未明文揭示,標準若過於模糊或嚴苛,將使評估缺乏依據,審查自然難以推進。

投書者指出,若對風險採取「無限放大」的看法,那麼包括藥品、香菸,乃至水庫或發電廠興建等人類活動皆存風險。若要求百分之百無風險才能通過審查,世上將無一項人類發明得以存續。事實上,有害物質亦有毒性差異,要求全面列舉以做為審查準則,在國際上極為罕見。

毒物學專家也指出,若要科學評估健康風險,應以細胞或動物實驗作為依據,檢視實際的生物反應,例如細胞存活率變化、是否誘發慢性肺病變或動脈硬化等,這類方法亦廣泛應用於藥品與化妝品的風險評估,具高度科學可信度。

投書建議,台灣應比照國際慣例,建立具體、明確且可驗證的健康風險評估標準。若繼續停留於立場攻防與無止盡的資料要求,不僅無助於產品風險控管,也難以回應民眾對審查效率與透明度的期待。

投書最後強調,民眾所關心的,是健康風險評估應回歸科學,透過全面性、可操作的標準化程序解決爭端。期盼國健署能維持中立,依據法律授權,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完成合理的健康風險評估,回應社會期待。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安安連線」聯手反罷超威 蔣萬安合體高虹安掃街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破萬

批罷團公車廣告「紅衛兵獨裁思想」 張斯綱:大眾運輸非政治Uber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